F( @4 @' b/ n" t充满不确定性的十年! H1 o$ S. A3 Z
如果你已经厌倦了听到「加密资产是否属于证券?」这个问题,我非常理解。这个问题之所以令人困惑,是因为「加密资产」并非联邦证券法中定义的术语,它是一个技术描述,仅说明记录保存和价值转移的方式,却几乎未提及特定工具所附带的法律权利,或特定交易的经济实质,而这些恰恰是判断某一资产是否为证券的关键。8 ^! e2 A$ a p/ \. [
: Q- Y: ^4 P0 y Z5 f我认为,如今交易的大多数加密货币本身并非证券。当然,某一特定代币在证券发行中可能作为投资合同的一部分被出售,这并非激进观点,而是证券法的直接适用。定义证券的成文法列出了股票、票据、债券等常见工具,并增加了一个更为宽泛的类别:「投资合同」。后者描述的是当事人之间的关系,而非附着于某一物品的永久标签。遗憾的是,成文法也未对其作出定义。+ c- e8 `5 Q- K% k8 O
3 E$ T) j9 A- h( m投资合同可以履行,也可以终止。不能仅仅因为投资合同的标的资产仍在区块链上交易,就认为投资合同永远有效。 c0 m9 N5 s) A" U ' W% b4 F, P- p8 F3 P然而,过去几年中,太多人主张这样一种观点:如果某一代币曾经属于投资合同的标的,就永远是证券。这一有缺陷的观点甚至进一步推定,该代币此后的每一次交易(无论在何地、何时)都是证券交易。我难以将这一观点与法律条文、最高法院判例或常识相调和。 $ u" M w8 t9 _) } . z) i( `) _5 g8 q' O' P; {4 M与此同时,开发者、交易所、托管机构和投资者一直在迷雾中摸索,他们没有 SEC 的指导,反而面临阻碍。他们看到的代币,有的充当支付工具、治理工具、收藏品或访问密钥,有的则是混合设计,难以归入任何现有类别。但长期以来,监管立场却将所有这些代币都等同于证券来对待。! A0 q: c, _% t% `! v' { M
6 A( ~, d( y8 ~1 g
这种观点既不可持续,也不切实际。它带来了巨大成本,却收效甚微;既对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不公平,也与法律不符,还引发了创业者的离岸迁移潮。现实是:如果美国坚持让每一项链上创新都穿越证券法的雷区,这些创新就会迁移到更愿意区分不同类型资产、更愿意提前制定规则的司法管辖区。1 K p9 k; \8 m J/ V- E) N5 j6 l
* f6 \9 [- o) Y0 ]# ?2 }2 m: M) ? 相反,我们将做监管机构应该做的事:划定清晰的界限,并以明确的语言加以解释。 % a( I: q& K% p0 b& A" u/ h+ ^# b1 O Project Crypto 的核心原则5 M4 w6 p: I/ _1 m
在阐述我对证券法适用于加密货币及交易的看法之前,我想先说明指导我思考的两项基本原则。 7 N3 W. Q( H' N1 [, c8 P3 T 8 P$ H" f8 D: V2 y% Q4 {; h- o- f第一,无论股票是以纸质凭证、存托信托及结算公司(DTCC)账户记录,还是通过公共区块链上的代币形式呈现,它本质上仍然是股票;债券不会因为其支付流通过智能合约追踪,就不再是债券。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,证券始终是证券。这一点很容易理解。 l. | f* V% z3 ]9 I; w
# q& w. O- i6 u p第二,经济实质优于标签。如果某一资产本质上代表对某一企业利润的主张,且其发售时附带依赖他人核心管理努力的承诺,那么即便称之为「代币」或「非同质化代币(NFT)」,也不能豁免于现行证券法。反之,某一代币曾经是融资交易的一部分,并不意味着它会神奇地转化为运营公司的股票。% C( P/ w& u9 K( t) T V$ b5 y% L
* B! r; v% L" f6 r L" M2 a这些原则并非新颖之物。最高法院一再强调,在判断证券法是否适用时,应关注交易的实质而非形式。新的变化在于,这些新市场中资产类型演变的规模和速度。这种节奏要求我们灵活响应市场参与者对指导意见的迫切需求。: F) Z. @5 k/ h2 M/ N8 i- Q, t
, {, T3 I W) y% N: H, m9 v连贯的代币分类体系4 D \# e% }$ D
基于上述背景,我想概述我目前对各类加密资产的看法(请注意,这份清单并非详尽无遗)。这一框架是在数月的圆桌会议、与市场参与者的百余次会面,以及数百份公众书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。0 B$ j/ p" i& s3 x2 p: A: I$ 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