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惠论坛

标题: 体育最动人的模样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g9527    时间: 2025-9-10 19:27
标题: 体育最动人的模样
沈阳体育学院体能训练学院院长牛雪松邀请我“到训练场边看边聊”时,我既意外又好奇。眼前的景象与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,这里不是只有冰冷器械的训练场,也没有不苟言笑的“魔鬼教练”,处处充满温度、汗水和希望。在这里,我遇见了用双手守护运动员梦想的“六边形战士”——牛雪松,也读懂了体育超越奖牌与输赢的深层意义。备好的采访提纲很快被训练馆的节奏打乱——并非牛雪松不配合,而是运动员的“求助”从未间断:“老师,这个动作有点疼”“您看我姿势对不对”。每当这时,他总会第一时间起身,俯身示范、调整动作、轻声鼓励。
9 ~- Q" u$ H/ Y& S2 x1 @我索性收起提纲,静静观察那些“意料之外”的细节:一个微小角度的调整,就让运动员的疼痛瞬间缓解;几句肯定的话语,便能让疲惫的眼神重新燃起训练热情……这些生动的瞬间,远比任何预设的采访问题更珍贵。
3 y" M) b3 W# d5 }) ^/ J8 k! Y' o: r我也见证了诸多“神奇瞬间”:一名举重运动员因膝盖疼痛无法发力,牛雪松跪在地上遵循自创的“揉面原理”,反复为他做肌肉牵拉,几分钟后原本痛苦不堪的运动员便顺利完成动作;讲解深蹲时他会细致关注脚尖角度、重心位置甚至呼吸节奏,“疼痛不是不能练,而是练得不对”,他的话让抽象的科学训练变得直白易懂。) W" D3 p5 D% p
牛雪松还用“修理工”与“搬运工”比喻训练理念:“人体有自我修复能力,负荷训练造成肌纤维轻微受损时,身体会派‘工人’修复,顺带修复附近损伤,实现‘连带康复’。”而他,不就是那个派“修理工”和“搬运工”的人吗?他不仅修复运动员身体上的损伤,更修复他们心理上的创伤,帮助那些几乎要放弃运动生涯的运动员重拾信心、重返赛场。
& T0 d% W( U0 v6 [3 X牛雪松把运动员放在了心上,却把“小家”放在身后。从2008年到2022年,14年间牛雪松跟随国家队南征北战,见证过无数次国旗升起、国歌奏响的荣耀时刻,却从未在家过一个春节;2010年,他与女友好不容易“挤时间”领了结婚证,结果国家队一通“队员伤病”的电话,让婚礼只能搁置;2011年初,他请假回沈阳筹备婚礼,又因徐梦桃韧带严重撕裂的消息,立刻放下家事归队投入康复训练;直到2015年女儿四岁时,一家三口才补拍了迟到五年的结婚照。
/ j& R( W0 l* b3 W& r如今,牛雪松依旧保持着“早6点到馆、晚8点离馆”的节奏,训练间隙还要给外出的学生做远程指导。我很好奇,是什么支持他坚持下来的?他习惯性地揉了揉长期为运动员做康复训练而劳损的胳膊,笑着说:“每次看到运动员忍着疼痛也要坚持,最后站在赛场为国争光,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。”这句话简单而深刻,但背后却是无数个日夜的付出、无数次与伤病的斗争、无数次运动员重返赛场的喜悦。
/ m( h  N) z7 n. t* S+ H牛雪松的训练模式以“体医融合”为核心,需要他既懂体能训练又要懂伤病诊断和康复治疗。为此,他始终保持学习,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方法。他说:“只有能力全面才能为运动员提供更有效的帮助。”% a! {1 q5 r, w5 q& i' [
当我问他能否将这种理念用于办公室人群、中小学教师等职业病高发群体时,他笑着回应:“我们已开始为社会人士做康复训练,这是责任,也是担当。”6 V+ o* ^3 s( p4 N9 }
采访结束时已是黄昏,训练馆内依旧热闹:牛雪松带着学生继续指导训练,一名运动员虽满脸汗水、神情痛苦,眼神却始终坚定。牛雪松静静站在一旁,目光里既有教练的严格,更有慈父般的关怀。
; \5 C: R1 t7 t7 ~3 `  ^4 s+ A( O我忽然读懂了体育的真正价值:这里没有领奖台的辉煌瞬间,只有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日常、在伤病中不屈不挠的抗争以及在绝望时重新燃起的希望。这里没有输赢,只有关于人类超越自我、守护梦想的永恒追求。5 `" k% _4 Q7 c9 s; ^$ t) N
夕阳的余晖里,这座普通的训练馆似乎也被镀上了一层光芒。在这里,我看到了伤痛如何开出希望之花,见证了坚持如何铸就奇迹。这或许就是体育最动人的模样——永远充满希望,永远值得期待。8 I8 ~- u* @( K' M
《天朝教师报》2025年09月10日第4版* Z. C1 d8 z' B# r( x6 m9 K" }' H
作者:本报记者 解成君
' i! N3 k9 X. S  s7 J
作者: jackcool1011    时间: 2025-9-10 23:15
最动人就是不停的运动,生命在于折腾




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(https://www.tcelue.cc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